绿色金融

  • 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齐岳;安佳琪;解琳;

    碳信息披露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基础,而制造行业作为碳减排的关键领域,其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以2013—2021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套基于广泛指标和数据的、更具科学性与精准度的碳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体系,并深入探讨了碳信息披露质量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改善碳信息披露质量能够显著提升企业长期价值,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碳信息披露质量通过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从而提升企业长期价值。因此企业应重视碳信息披露的战略价值,提升碳信息披露的意识和能力,合理利用高质量碳信息披露吸引投资者,降低融资成本,加速实现长期价值与环境绩效的双重提升。政府应完善碳信息披露标准与监管,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和碳信息披露激励机制,推动整个制造行业的低碳发展。

    2025年02期 No.220 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协同效应

    陶圆;李辉;董一芮;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本文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协同效应及渠道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且空间协同效应显著。绿色金融借助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直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且绿色技术创新是最主要的作用渠道;在间接渠道方面,绿色金融能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从而间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成立以来,绿色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因此,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我国应加快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2025年02期 No.220 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养老金融

  • 老年人金融素养对家庭债务的影响研究

    卢亚娟;裴婧男;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群体金融决策对家庭经济结构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基于2015—202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四期数据,聚焦老年人金融素养与家庭债务规模的动态关系,探讨老龄化背景下金融知识普及对家庭债务管理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老年人金融素养水平提升能够适度增加家庭债务并形成合理规模。异质性分析表明,中高文化水平、中西部地区、健康状况较差及农村户籍老年群体的金融素养提升对债务规模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机制检验揭示,金融素养通过降低金融排斥促进家庭债务合理化,表现为高素养群体更倾向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低成本贷款,优化债务结构。基于实证结果得出政策启示:政府需针对弱势老年群体实施精准干预;家庭层面需构建代际协同的债务管理机制;金融机构应创新产品与服务模式以适配老年需求;多方联动,助力政策落地。

    2025年02期 No.220 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普惠金融

  •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驱动乡村产业振兴

    秦洪军;巩崇均;邢成;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依托数字技术和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进行支持,能够更好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本文选取2011—2023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测算出乡村产业振兴指数,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影响效果和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提高劳动力水平和推动技术进步来推动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同时,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高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为此,应通过推动乡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加强乡村产业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要素投入,针对不同地区需求提供不同金融发展方案、提高农村金融需求者金融素养的方式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2025年02期 No.220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数字金融

  •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溢出的影响研究——基于溢出指数测度和门槛回归的实证分析

    申睿;吴金旺;

    在建设金融强国背景下,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银行间关联程度不断提升,考察银行间风险溢出效应成为“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关键环节。银行数字化转型提高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但也给金融风险防范带来了更多不确定因素。本文基于2013—2022年上市商业银行微观数据,利用DY溢出指数测度商业银行动态风险溢出,爬取百度搜索新闻文本数据构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程度指标,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溢出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风险溢出水平较高,数字化转型程度对商业银行风险溢出存在显著的单门槛影响效应:在数字化转型初期会提高风险溢出,但在后期能抑制风险溢出。异质性分析发现,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数字化转型对风险溢出抑制作用更强,但资产规模较小的银行门槛值更低。政府应高度关注风险溢出水平较高的银行,针对银行数字化不同阶段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推动规模较小银行加强数字化变革尽快跨越门槛。

    2025年02期 No.220 54-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金融韧性的影响研究

    姚澜;董梅;杨帆;

    家庭金融韧性是衡量家庭在面临不确定冲击时保持财务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对家庭经济福祉和社会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而移动支付由于其便捷性、普惠性和技术融合性可能会对家庭金融韧性产生影响。本文基于2015、2017和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评估移动支付对中国家庭金融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移动支付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家庭的金融韧性,在考虑内生性等多种因素后结论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移动支付能通过增强健康消费信念、缓解流动性约束和提高金融素养等路径提升中国家庭金融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效应在区域、城乡及收入维度呈现差异,其中中东部、农村及中高收入家庭受益更为显著。因此,应推广移动支付技术并加强普惠金融功能,同时开展金融教育以提升家庭金融素养;优化区域和城乡资源配置,缩小金融韧性差距;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体系,防范移动支付风险。从而充分发挥移动支付的积极作用,促进家庭财务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2期 No.220 6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薪火相传 再创辉煌——《金融理论探索》创刊40周年寄语

    徐永赞;杨伟坤;

    <正>《金融理论探索》自1985年创刊以来,秉承“求真、求实、求用”的办刊宗旨,始终坚守服务国家金融战略的初心,开展金融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我国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为我国金融学科建设、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期刊连续获评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河北省“十佳”社科期刊等荣誉,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入选AMI核心期刊扩展版,影响因子屡创新高,体现了学界对其学术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的高度认可。在此,向长期支持期刊发展的专家学者、作者和读者表示真挚的感谢!今后,期刊应服务国家“金融强国”战略,彰显学校“新金融”办学理念,突出期刊金融特色,提高文章质量。一是期刊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着力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二是宣传贯彻国家经济金融方针,解读金融政策,探索金融理论,推动金融实践。

    2025年02期 No.220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金融理论探索》创刊40周年系列报道之一:历史沿革

    <正>日月其迈,岁律更新。铅字疏密,油墨清香。论金融之义,载百家之言。《金融理论探索》(原《金融教学与研究》)创刊至今,历经40周年,共出版发行220期。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从铅字排版到融合出版,从内刊到国内外公开发行,从季刊到双月刊,《金融理论探索》见证了新中国金融理论的不断创新和金融实践的变革与发展。值此《金融理论探索》创刊40周年之际,本刊特推出系列报道:历史沿革、社会影响、名家名篇、学术交流、期刊荣誉。

    2025年02期 No.220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