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华;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各国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刺激计划的推出需要快,而退出应缓慢进行。若危机后其退出的时机和力度不当将导致经济再次下滑。我国扩张性政策的退出,应采取财政政策先退,倾向政策"掩护"的策略。如此,有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2010年01期 No.129 2-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勇;
在后危机时期,我国必须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内生式增长"的道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需要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新技术、新能源开发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金融业的发展速度,使金融业在支持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同时,自身也获得长远的发展。
2010年01期 No.129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许祥云;李一丁;
货币国际化既有收益,也有成本,但多数学者认为成本小于收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应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我们应全面认识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和收益,未雨绸缪,有效控制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010年01期 No.129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10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晏忠;
商业银行要围绕引发操作风险的内外部驱动因素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该体系应包括环境、组织、流程、保障等四个子系统。操作风险作为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的一部分,其管理战略必须置于银行风险管理战略之下。同时,要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以及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对操作风险的系统控制,实现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的共享等。
2010年01期 No.129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张细松;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竞争的必然要求,合作竞争和创新分别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关键,而自主开发理财产品和投行业务将成为中间业务竞争的焦点。因此,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要有做大账户服务、做强交易服务、发展信用服务、推动混业服务的路径安排,并制定包括科技、人才、环境、创新和竞争合作五个方面的中间业务战略。
2010年01期 No.129 19-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1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杨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已经形成政府部门推动建设的行业征信体系、地方联合征信体系和社会征信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征信体系格局。但征信法律体系不建全、监管主体不明确、信用信息共享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必须建立健全征信业监管体系;依托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推动公共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形成公共征信为主、私营征信为辅的征信体系模式;通过建立和完善各行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2010年01期 No.12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1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梁静;
大额支付系统作为国家核心金融基础设施,其流动性管理是中央银行履行提供金融服务、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当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大额支付系统经受住了由其带来的外汇交易结算量和结算额猛增的考验,运行稳健可靠。我国的大额支付系统继续保持了安全、高效运行,但在流动性风险防范方面,在系统功能、监管合作、价格机制等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0年01期 No.129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闫屹;孙志新;王文兵;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市场遭受的冲击,采取多种手段出手救市,对刺激经济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救市时机把握不同,措施选择不同,效果也各异。其中,各国竞相释放流动性的救市政策,由于不是把扩张的流动性用于救助社会就业和注入实体经济,而是用于弥补金融机构亏损和让金融家们兑现出局,这对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没有多少建设性意义,并且加深了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削弱了社会对银行的信心。
2010年01期 No.129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亮;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相比,虽然两次危机爆发的原因、触发点等不同,但危机的产生都与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政策失当及经济金融体系失衡等有关。两次危机都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相比较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在面临本次次贷危机时,具有较有利的内部环境,面临更严峻的外部环境。
2010年01期 No.12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立荣;
2008年美国投资银行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其投资银行监管制度在资本充足性监管、资产风险集中度监管和紧急救助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原因包括:投资银行业的迅猛发展使监管部门忽视了潜在的风险;美国金融监管体系长期以来呈现"危机驱动"的特征。
2010年01期 No.129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袁靖;王忠辉;
估计利率期限结构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和无套利分析法。利用我国上交所国债数据,选用参数模型比较分析CS(允许套利机会)和AFG、AFSV模型(排除套利机会)的利率预测能力,结果发现:AFG、AFSV模型对利率期限结构的三因子拟合效果优于CS模型,嵌入动态无套利分析的利率预测模型会产生整体更小的偏差。今后定价者在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分析时应考虑无套利限制条件。
2010年01期 No.129 4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葛兆强;
经济增长通常会经历一个扩张与萧条的周期循环过程,在此过程中,任何国家都难以避免经济危机。好的市场经济模式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也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抑制经济危机爆发的频率和程度,而坏的市场经济模式容易造成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因此,对市场经济模式的不同选择,将会导致不同的经济增长后果。通过对技术进步、制度演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表明制度演进和制度选择是经济增长的根本源泉。中国经济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必须由目前的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逐步过渡到大企业型市场经济和企业家型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
2010年01期 No.129 47-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新发;
无论是从均等化概念的涵义看还是从基本公共服务状况看,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既包括横向供给不平等又包括纵向供求不均衡。前者表现为城乡间生活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农村地域间生产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城市间生产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距;后者表现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差距,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供求差距。在横向供给差距和纵向供求差距中,其共同之处在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薄弱落后,这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实质。
2010年01期 No.129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仲华;沈昊驹;
实用主义和折衷主义的萨缪尔森,其伦理学思想在本质上来源于功利主义,财富与爱并重、科学与良心并重、效率与公平并重、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并重是萨缪尔森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体现。
2010年01期 No.129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